2024-07-10 张奕橙 风俗小资讯
出生日期:1139年12月25日
出生时辰:午时 (11:0013:00)
八字:己未、辛丑、甲子、戊午
陆象山()
南宋著名理学家,“心学”一派的宗师。
提倡“心即理”,认为心是宇宙和人生的本体,万物之理皆在心中。
主张“尊德性、道问学”,强调道德修养的优先性。
认为圣贤之道人人皆有,只要用心体认,就能明心见性。
王阳明()
明朝著名思想家、军事家,心学的集大成者。
继承陆象山的“心学”思想,并加以发展。
提倡“知行合一”,认为知和行是不可分的,知行并进才能达到明心见性。
创立“致良知”之说,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良知,只要致良知,就能成为圣贤。
强调格物致知的重要性,并提出“事上磨炼”的修养方法。
陆象山和王阳明思想之异同
相同点:
同属“心学”一派,认为“心即理”。
主张道德修养,认为圣贤之道人人皆有。
不同点:
知行关系:陆象山强调“先知后行”,认为知在前,行在后;而王阳明强调“知行合一”,认为知与行不可分。
致良知:陆象山没有提出“致良知”之说;而王阳明将“致良知”作为修养的zui 高境界。
修养方法:陆象山主张“尊德性、道问学”,偏重* 内省;而王阳明主张“事上磨炼”,强调在实践中磨练心性。
对朱熹理学的态度:陆象山对朱熹理学持批判态度,认为朱熹“识得理却知不出”,不通“心即理”之论;而王阳明对朱熹理学持比较温和的态度,既批评了朱熹的“格物穷理”,又肯定了朱熹的“穷究物理致知”。
陆象山,字子静,宋宁都人。以进士官右正言,出知新郑,迁国子祭酒。贬官潭州,久之,改南康军知军,秩满,复贬昭州。
陆象山以道自任,尝言“宇宙便是吾心,吾心便是宇宙”。主张“发明本心”,认为心即理,理即心,心通理圆,无所不知。又主张“致知力行”,认为“发明本心”必须通过力行践履。
陆象山思想对后世理学影响深远,朱熹、王守仁等均受其影响。
陆象山少年时,资质聪颖,勤奋好学。他博览群书,涉猎广泛,对儒家经典尤为精通。
陆象山天赋过人,尤其擅长经学。他每每读书,都仔细研读,推敲字句,探究其深意。他善于融会贯通,将所学知识融会到自己的思想中。
除了经学之外,陆象山对史学、文学也有浓厚的兴趣。他博览群史,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和经验。他还精于诗词,笔下文章清丽雅致,颇受时人推崇。
少年时期的陆象山,就已显露出非凡的才华和志向。他胸怀大志,立志博学深思,为国家效力,成为一代儒家* 。